欢迎   2024年09月08日 (农)二〇二四(甲辰)年 八月 初六 登入 | 注册    
尚 氏 宗 亲 网
          承先志、重本源、敦宗族、启子孙、振家声

 

 当前位置: 家族文献  
     盛世修谱,光大门庭---三修宗谱完竣序
 关键字:,分类: ,日期:2018-3-10

      家族,亲切而又厚重的名词,血缘这道绵长而滚烫的线,不论是历时百年还是风雨沉浮,都能将我们紧紧地系在一起。且不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大姓人家,微小如你我都有着深沉的历史身份,只是如今的我们,除了能记住自己的姓氏之外,还知晓什么?还能说出些什么?“我从哪里来?”“我们的老祖宗是谁?”这不光是个哲学命题,更是长存于芸芸众生心中的一个永恒问题。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对于追问生命的传承,追溯家庭、家族的历史,家谱,是唯一重要的线索和凭据。因此,无论赵钱孙李,还是周吴郑王,百家姓,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家谱、方志、国史三者合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迁,中华文化经历了罕见的浩劫,承载着家族记忆符号和象征的家谱,难逃一劫。尤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大量祖先遗存的家族文化遗产—家谱遭到毁灭性的清理,导致了许多姓氏家谱的断裂残缺而失去稽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普通百姓,生存本已相当困难,保存家谱则更难了,稍不注意,就会招来横祸,因而很多人不得不忍痛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谱牒,以防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更谈不上“冒天下之大不韪”来修纂家谱了。一些家族的世系也因此而断了线,失了传。值得我族人庆幸和欣慰的是,尚家大郢的尚业银老人生前历尽劫难护老谱,其后人今次无私献出,终使我族自一世祖迁自江苏省句容县之后的历史得以后续,世泽延绵。尚业银老人功德无量。

据考,我尚氏先祖创修家谱时历尽坎坷。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先人欲集族依祖传家乘—部修纂家谱,敦本睦族,留根清源,未料突遭世变,谱事未成。直至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十三世祖、丁卯副举人书省公(字问山)集族决议再创家谱,并不畏艰难,敛费编稿,秉烛挑灯,历尽寒苦,终于次年攻竣告成,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明国六年(一九一七),十四世祖永珍等诸公慎终追远,为祥世系,序昭穆,固本根,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对《尚氏宗谱》进行了第二次续修而流传至今。我尚氏先人在当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编纂的这部家谱,虽然只居限于人名的记载而没有始祖公徙

居合肥东乡二十埠前的详细过程论述,但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不可估量,它是我尚氏宗族传家珍品,镇家之宝。 

   

我尚氏宗谱自民国六年重修,迄今已历九十多载。代运年湮,时移世移,户丁浩繁,迁徙无常,对于谱牒,若不及时从事清查、续修,则不独先人创修之功,废而本族昭穆之序,也将至中断而失所稽考。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谱可循,难以追根溯源,甚至昭穆不明、辈序不清,视族人为路人,忘祖乱伦,岂不上负先人,下愧子孙,遗恨万年。续修家谱,传承和光大家族文化,时不我待,不可延宕。                 

   

近百年来的世事变迁和“文革”劫难造成的家谱缺失,令每个姓氏族人在寻根的道路上历尽沧桑。然而,随着十年“文革”浩劫的终结,政府在政治上的不断开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允许,发了文件,加以鼓励和支持,久违的民间修谱风潮愈来愈兴起,弥补了人们的这一缺憾。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修纂家谱己成为越来越多姓氏族人的追求。一个宗族的发展,不能忘记历史。一个宗族,就是一条血脉。族之本在谱,它“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序昭穆、固本根、备遗忘”,为寻根问祖提供重要资料。而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正是修谱良机。公元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春月,尚家大郢昌贵、昌文、昌群及乃文、乃建、乃雷等诸君继承祖宗遗愿,决议集族而为,谱写尚氏家族新华章,让子子孙孙悉来自,晓辈分,为子孙后代追本溯源,认祖归宗,衔接世系提供依据,使尚氏家族一脉相连,永续不断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光大门庭,光耀祖先。                 

     

撰我家谱,知我家史,爱我家族,振我家声,是三修委员会及广大族人的共同心声。此第三次续修家谱,凝聚了我尚氏族人强大的和谐力量:昌贵等倡修者以身作则,带头捐助资金;七里塘、大兴、磨店、全椒等地尚氏后裔老少同心,慷慨解囊,共襄善举;业焕、乃文、昌群、昌银、昌圣、仁德、广宏、广兵、广业等不畏艰难、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各地,寻访族人,普查登记;许多宗亲踊跃捐资助力,积极为家族事业尽一份义务,添一份动力。族人对续修家谱给予的鼎力支持,体现了我尚氏家族是团结之族、和谐之族,能在大事、难事面前,众志成城,勇于担当。他们为彰扬受姓始祖,探索血脉演变,记录传承脉络,弘扬祖德功业,光大尚氏门庭,使散佚在省内外的尚氏后裔认祖归宗如水之归海付出的心血汗水功昭千秋。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被史学界称为“私家史记”。为了纂修好这部本族“家史”,三修委员会不辱使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了内查外调、登记造册、辑系汇编、校对审核等多项工作,历时近两年半时间,足迹遍及十多个省市县区,普查登记八千余人,纵跨七代,辈分最高者“绍”字辈,最低者“先”字辈。年长者九十四岁,最小的未满周岁。在编纂过程中,编辑以“二房六支”立卷,承上接下,力求精准。三修本《尚氏宗谱》从一世祖至今二十二代,贯穿五百余年,是我尚氏(修业堂)家族历史的继续和发展,堪称一部恢弘的尚氏“私家史记”、极为珍贵真实的家族史料。这部承载着我尚氏家族记忆符号和象征的《宗谱》续修告成,使族人分者合之,散者聚之,疏者联之,生者载之,亡者登之,百本千支悉归一本,可谓重本源,敦宗族,承先志,启子孙,丕振家声。《宗谱》既传承了老谱的优点与特色,又结合了时下的社会现状与要求,以其对家族繁衍、生存、发展的历史记述,不仅是一部家族繁衍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家族生存的心灵史,必将成为涵养族人记忆的“精神家园”。 

修纂家谱,是一项功在当代、泽备后世的事业,也是一项涉及广泛、费时耗力的系统工程,幸我族人同频共振,凝心聚力,众心系谱,众手成谱。令家乘完竣付梓,故不揣谫陋,谨赘数语,以志合族尊祖敬宗,敦本睦族之深意,以为序。

 

       

                   时           

                     

                 公元二零一三年岁次癸巳槐月

                         十九世孙      昌文顿首拜撰

   来源:尚氏宗亲网网 ,浏览次数:1361  
 
     

  文字内容版权所有:2017,尚氏宗亲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Copyright © 2017 Eastom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